翻译系
新闻公告  
本系概况  
师资介绍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学生风采  
人才培养 首页 > 翻译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教学创新】李勇:互联网+模式中的口译教学新模式

    1.png

    李勇,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讲师;曾主持学校教改和课程建设项目共3项,其中包括“优质示范课程”、“翻转课堂”、“口译教学教改”等;参加全国微课比赛,学校、学院讲课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带队参加“CCTV杯”演讲比赛、全国模联大会、“外研社杯”英语辩论赛等也取得优异成绩。

“教学实践与互联网+的结合”

    长期的教学实践为李勇老师进行教学创新打下了基础。针对传统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如课堂重理论轻训练;课后实践效果难监控;授课形式单一;教学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信息量小等问题,李勇老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通过这样的结合打造出崭新的教学模式:教与学更高效;“听”和“译”要更紧密;信息量更大;教学跨越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互动、互通;教与学的效果可看、可评。这门课创新教学实践已经经历了好几届学生,每一届都有一点小改变和新方法,处于持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


    1.教学策略创新:自主发展、中心发散、智慧分享


    英语听译课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和其他知识性的课程相比较,是比较“乏味”的课程,它天生缺乏较好的生动性,很难持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这是这门课的特点,也是教师面临的一项难题。正是这样课程背景促使李勇老师去不断地思考、去探索如何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去反转原本数十年不变的教学模式。这门课程通过“自主发展、中心发散、智慧分享”的原则重新设计教学模式,同时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框架里融入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享受益的教学方式。


    2.教学模式创新:搭建互联网+平台、双向联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几乎是单向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有效联系。针对这种弊病,李勇老师搭建了新的平台,让教学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再是孤立和隔离的,而是互通和共享的。


    其中,交流的平台包括:

   (1)langnuts英语沙龙QQ群,该群目前接近百人,包括了部分翻译系大一到大三的同学。此群旨在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便于教师布置作业、通知告示、经验分享、课后反馈等等。


1508499241523008.png


   (2)Langnut英语学习论坛。其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学生自己翻译的新闻、翻译考试的经验分享、翻译考试的资料收集还有学生作品作业展示和交流。


1508499278244764.png


1508499307432039.png


   (3)同时利用微博、微信、博客等平台,及时分享翻译和英语学习的文章、训练技巧、翻译大家的经验、最新翻译技术资讯等。


5.png


    3.课程资源创新


    1
)翻译和口译职业规划类:《央视同传李健采访视频》;
    2)口译初步认识类:《欧亚口译》(Interpreting Europe, Interpreting Asia);
    3)口译技巧训练专项类:《交传技巧》、《名人说英语系列》;
    4)同行口译教学视频类:《广外、川大名师口译教学》;
    5)自制口译教学视频:《英语标识语误译与解决策略》;
    注:此视频参加了外研社翻转课堂微视频大赛,并成功进入复赛。


    4.教学方法创新:经验交流+实战演练


    1)举办“口译学习经验交流会”,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到课堂,从学生的角度探讨口译学习,尤其是初级阶段学习的经验。这类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班上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鼓舞了学习的士气,也提供了学习的方法。
    2)举办“现场口译”活动。活动的目的是模拟口译的场景,改善口译教学中“空洞”、“实战性不强”、“没有真实感”的缺点。活动邀请了外籍留学生到课堂,老师对他们进行现场的采访,学生则对采访进行了精彩的翻译。这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了口译带给他们的真实感和压力,对今后的口译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举办“二级口译”经验交流会,请来过了口笔译二级的MTI学生到班里做讲座,鼓励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为翻转课堂提供新的元素。


1508499377123720.png


趣味教学 + 实战演练

    课堂一开始,老师就让学生们听一段马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只有中文字幕),让学生边听边记,写出他们在视频中听到的重要词汇,听完之后再邀请四名学生上台写出自己刚才听到的重要词汇和全班一起分享。听完演讲之后,老师又让同学们听一段5分钟的难度相对较大的学术类的听力,他鼓励大家说“我知道这类听力的确很难,但只有听难的东西才有挑战,才能在这当中进步。我们先来听一遍,大家尽量听。”在听学术听力的过程中,李老师跟着听力,给出关键的词,减轻同学们听的压力。听完第一遍之后,李老师邀请了一名同学起来复述刚才那段学术听力的大意。“听第一遍能过复述到这种程度已经相当不错了”他鼓励说。接下来他又让同学们继续听第二遍,在听的过程中,还提醒同学们完善自己的笔记。听完第二遍之后又一次让几名同学起来严格按翻译的形式复述刚才那段听力。这堂课的最后一部分是现场模拟翻译,他让同学们想象自己是西南交通大学的校长,要为大一新生入学致辞,写一份演讲稿。老师先把同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同学先中文的致辞,另一部分同学写英文致辞。十分钟后,老师请一名写中文致辞的同学和一名写英文致辞的同学上台,让他们互做对方的翻译,先让写英文致辞的同学进行演讲,让另一位同学翻译成中文讲出来,之后又让写中文致辞的同学进行演讲,让另一位同学翻译成英文讲出来。接下来有连续找了四五对同学上台进行实战演练。每一对上台实战演练后老师都进行了适当的点评和鼓励。


1508499413696899.png


对话·老师

     1. 记者:李老师,您最初想对教学做一些调整,进行创新是因为什么呢?
        李老师:教改的原因和这个课程本身有很大关系,因为这门课是个听译课程,是个语言技能的课程,它的技术性技能性是非常强的,知识性的要少一些,技能性很强  教学过程会缺乏生动性,学生的兴趣点是不太好抓住的,感觉有些很乏味的,老师在教学当中思考,怎么把学生的训练和学生的兴趣还有最后的效果能够很好的结合到一起,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是有一些感触,然后就根据这些感触做了一下。


     2. 记者:李老师,这门课程有什么特色或者说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呢?
        李老师:这个创新的地方并不是这一堂课的问题,而是整个教学模式的问题,而且还有课外的一些练习和活动和交流及和老师平台的一些互动,可能这个才是我这个项目的一个特点。传统的听译课程一般就是讲、练、然后评。但是在这种模式里面有很多东西没有很好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课后的一些东西,比如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学生的一些学习的方法等等。还有就是学生最后学习的反馈通常是很难看到的。针对这些问题,我做了一些平台,像)langnuts英语沙龙QQ群、Langnuts英语学习论坛此外利用微博、微信、博客等去加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3. 记者:李老师,您希望学生从这门课中收获到什么呢?
        李老师:我最想让我的学生能从这门课里面,恩,首先能够打好基本功吧,因为他们以后面临的是口译的学习,我的这门课程也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所以我希望他们通过这个学习一定要把基本功打扎实。我是一个老师嘛,我肯定希望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以这个良好的状态和完备的能力去应对以后学习的挑战。
所以呢,我最希望的是学生能有踏实的基本功,而且能够,就是能够对这个口译基本概念,而且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保持兴趣,保持一种激情,然后把这种寻激情的带到以后的学习当中。然后克服学习里面的一些困难。


     4. 记者:李老师,对于教学创新你有什么可借鉴的经验或其他想说的吗?
        李老师:我觉得我的这个课也谈不上什么经验值得别人去学习,因为每个老师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和自己的班的同学的理解都不一样,他们对所教授课程的感想可能也不太一样。所以有可能适合我的东西不一定适合其他老师。但是,在教学创新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很大的一点感触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灵感,只要有这种灵感就不要轻易放弃,哪怕只有一点想法或稍微一点想要改变的事。只要有,最好就去实践。还有就是我们可以把教学当做是一件很有意思、很丰富多彩的一件事情,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融入到整个教学当中。当然,这样做主要还是以学生为主,找到一个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然后又能够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创意融入进去的一种综合的方式。我觉得可能这是每个老师都去想到的,但不一定都是用我的这种方法,其他方法可能会更好,更有意思,或者更有价值。

 

附: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英语基础听译》 任课教师:李勇  上课时间: 3-18周 星期五6-7节,  地点:犀浦校区X1419
    《英语基础听译》是翻译专业本科的基础课程,专业特色鲜明,技巧性和实践性很强。它将英语听力和口译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有机融合,改变了传统课程中“听译分离”的模式,通过大量课堂指导训练和课后自我训练来夯实学生的听译能力,为进一步的口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课程也是本科“优秀示范课程”和“翻转课堂”的实践平台,尝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引入口译的课堂,让教师能拓宽教学的视野和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模式下有更多的收获。此外,本课程也是16年“校级教育教改立项项目”,旨在以听译课为基础,全面探索在“互联网+”时代中,新型的口译课堂教与学的模式。

 

【交大教务全媒体中心:为学工作室】

记者:张璐

MTI翻译硕士 吴美萱 编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