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西南交通大学源自1896年创建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现今在学校档案馆里留存有一张被誉为我国“大陆高校现存最早”之一的大学毕业证书原件。这就是我校第一届毕业生张孝基的毕业证。该证书为英文样式,详细记载了1900届校友张孝基的学习时间、学习情况、所学课程及成绩排名等信息,是研究我校早期办学的珍贵史料。时值建校126周年之际,本文钩沉史实,以小见大,基于该毕业证的英文内容对我校创建背景、英语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互证性述评,是为记。
我校1900届毕业生张孝基及其毕业证
我校档案馆现存最早的英文毕业证在内容和格式上与英美大学毕业证一致,共有五个部分:
² 第一部分为校名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直译为“中华帝国铁道学院”)、证书签发时间March 17, 1900(1900年3月17日)和地点Shan-hai-kuan(山海关);
² 第二部分为学生姓名Chang Hsiao Chi(张孝基)及在校表现的证明: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Mr. Chang Hsiao Chi was a student of the Shan-hai-kuan Railway College from March, 1898 to April, 1900. He was regular in attendance, diligent in study, and his conduct was in every way satisfactory.”(兹证明张孝基先生于1898年3月至1900年4月期间在山海关铁路官学堂就读。他按时出勤,学习勤奋,各方面的行为操守均令人满意。);
² 第三部分为所修读课程(The curriculum included the following Subjects:课程设置包括以下科目),共分English(英文)、Chinese(汉文)、Mathematics(算学)、Mechanics(力学)、Drawing(绘图)、Surveying and Leveling(测量)、General Physics, & C.(格物等等)7大类20余门课程;
² 第四部分是成绩排名: “Mr. Chang Hsiao Chi passed through the above course and in the final examination was twelfth in his class.”(张孝基先生完成了上述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全班第十二名。);
² 第五部分是“监督蓝轶符”和Ernest Sprague(史卜雷,总教习)的签名。
此外,该证书仅有三处中文信息:一、中文科目有“文义通顺”的评价;二、证书右下角有中文书写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张孝基”的学生信息和钤印于文字之上的一枚朱红色长方形“铁路学堂监督钤信”的印痕,用以与英文姓名和学籍互证防伪;三、学堂监督蓝轶符的中文签名和姓名章。
上述证书的英文内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既可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时期的有关中文史料提供佐证,也可为我们考察学校创建背景及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提供另一个重要的视角。
一、“中华帝国铁道学院”
证书上的英文校名从另一角度说明了学校具有官办铁路高等教育的性质。清末铁路学堂的发展与铁路建设的时局紧密联系。自甲午之战以后,清政府将兴办铁路列为“力行实政”的首要任务,但在当时铁路技术基本为西方列强所垄断,参与各路段建设的总工程师或技术顾问大多为国外专家。为维护我国路权的自主与完整,大力发展铁路学堂成为解决国内专业人才短缺、技术匮乏问题的重要应急举措之一,而且相较选派学生国外留学而言不仅花费少,也更符合实际所需。至此,创建铁路教育体系的契机已初步形成。
随着这一时期铁路建设的迅速发展,也在李鸿章、张之洞、王文韶和盛宣怀等清末重臣的因势利导下,由相关教育机构或铁路局负责筹办铁路班或铁路学堂,以培养所需铁路工程及管理人才,由此形成了清末铁路教育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始建于1896年,由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王文韶结合当时直隶和东北地区大兴铁路的实际情况,向清政府专折奏办。与同一时期的天津北洋武备学堂铁路班(1890年)、北洋大学堂铁路专科(1897年)、芦汉铁路学堂(1898年)等相较而言,学堂从创建时间和办学性质来看当属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铁路建设所需人才的官办高等学府。因此,近代中国土木工程专家、铁路史研究专家凌鸿勋称其为“我国有铁路学堂之始”。同一时期的学者曾鲲化在《中国铁路史》中也称其为“我国铁路学堂之最古者”。
清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1896年10月29日),王文韶《奏为拟设立铁路学堂所需经费在火车脚价等项下酌加应用事》及光绪皇帝的朱批
二、为什么要在山海关办学?
山海关为证书的签发地。当时的山海关是当时直隶与东北铁路交通的枢纽,具有重要的商业和军事价值。1891年,为应对俄国修筑西伯利亚铁路以谋求中国东北利益,清政府决定兴修官办关东铁路。这是中国官办铁路开始的标志。工程由李鸿章督办,金达出任总工程师,并在山海关设立北洋官铁路局(1896年更名为津榆铁路总局)以加强天津至山海关一段铁路的防务。1893年,该线路山海关段(即唐榆铁路)即将完成。因此,在金达上书李鸿章请设铁路学堂时,陈述学堂选址的理由是“桥工各厂均在山海关外,铁路学堂亦宜设在交界处所,以免首尾不应之虞”。1896年,王文韶奏设学堂时也曾提及“酌拟就山海关局房设立铁路学堂”。一方面是因学堂办学经费及教学管理需由津榆铁路总局负责筹款承办;另一方面学堂可以利用北洋官铁路局工程分局在山海关修建的房屋作为校舍,节省费用。此外,山海关近山沿海,又有机器厂和造桥厂等,可供学生实地学习测量和实习。
王文韶像
大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山海关内外铁路局壹圆币背面
三、“庚子国难”与学堂的中辍
证书的签发时间为1900年3月17日,并且注明了张孝基的在校学习时间是1898年3月至1900年4月。这至少提供了如下信息:一、张孝基的学籍。1896年11月,津榆铁路总局(又称北洋铁路总局)分别在上海的《申报》、《新闻报》等报刊上刊登《铁路学堂告白》和《铁路学堂章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生。1897年3月,第一届一班20人附设于天津北洋大学堂内正式开学上课。同年11月,按原计划迁至山海关,正式定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898年初,学堂在上海又招考新生20名,设为第一届第二班,于同年3月开课。张孝基就属于第二批考入学堂的学生。按《铁路学堂章程》的介绍,学堂的学制应“以三年为期”,但二班比一班晚入学一年,故张孝基这一届的学制仅为两年。二、学堂在山海关办学的直接证据。学堂在山海关正常办学至1900年4月,而张孝基是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此后,学堂的命运再一次与内忧外患的清末时局联系在了一起。6月,八国联军占领大沽炮台,学堂提前放假,“学生各自散去,中外籍教师亦另谋职业。”9月,英俄军队相继侵占山海关,学堂校舍被俄军强占,学堂被迫停办。到1905年学堂于唐山复校时,时间已过去了整整5年。
在《申报》上刊登的招生广告—《论北洋创设铁路学堂》
四、“新式”教育模式
证书的第二、四、五部分展现了学堂严谨规范的行政与教学管理制度,这与清末旧式书院有明显的差异。学堂采用效仿欧美高校的办学模式,行政管理与教学管理相对独立。行政管理上由“总局(津榆铁路总局)遥制,……惟另设监督(与常务副校长相当)一员,常驻堂中,遇有重要事件,有监督禀商总局酌夺。其余日行事件及堂中各项司事,均归监督管理。”从1897年10月至1900年9月停办,铁路总局先后派罗仙桥、胡叔博、蓝轶符为学堂监督。教学管理上设有总教习(教务长)。从1897年2月至1900年4月,学堂总教习由从英国聘请的史卜雷(E. Sprague)教授担任。其后铁路总局又聘请了正在关外铁路工作的英国工程师葛尔飞(D. P. Griffith)为总教习,直至学堂停办。证书上第五部分学堂负责人的中英签名为这段史实提供了佐证。
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学堂在英国铁路工程师金达(C. W. Kinder)所提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铁路学堂章程》来规范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其中在考核方式及考试奖惩方面的规定尤为严格。如学堂规定“每月由总工程师酌派洋工程司一名至学堂就近察课一次;每年四、九两月由总工程司小考二次;每年二月由总局禀请派熟谙西学委员会同考核一次。其试卷酌拟甲乙,有监考官会同总局呈送北洋大臣鉴定,列榜晓示。奖赏花红,随时酌定。”此外,还按照学生考试成绩的排名进行奖惩,“小考三次列头班前五名者,月加赡银五钱;三次列二班前五名者,月加赡银四钱……其头班小考,三次连列末三名者,应降入二班……其四班小考,三次连列末三名者,即剔退。”这种分级教学的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压力与动力并存,不敢懈怠,具有很好的督促作用。证书上第二、四部分中对张孝基在校学习情况和成绩排名的描述正是这种教学管理风格的体现。
五、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张孝基的英文毕业证和证书第三部分的课程清单均反映了学堂在创建之初采用英文教学的客观实际。作为我国第一所官办铁路高校,学堂“以储材为急务”,办学目的十分明确,即“专习铁路工程,不杂别艺”,设桥梁、铁路工程两个专业,学制三年,主要培养铁路工程师。从证书上罗列的课程来看,学堂以铁路工程技术为主、中英双语学习为辅,分专业课、英语语言技能课和中文课三大类:专业课涵盖算学、力学、绘图、测量、格物与化学5个方向,既有代数、几何、三角学、解析几何与微积分原理等基础课,又有难度较大的静力学、动力学及流体静力学、工程与材料力学、机械与结构设计、机械与土木工程制图等核心课;英文课有语法、作文和会话三门语言技能课;汉文课有散文和伦理。客观而言,这一时期的专业课设置循序渐进,其核心课内容涉及当时国外较为先进的科技领域,专业性强,具有明显的高等工科教育特征。
但在清末铁路教育的肇始之际,囿于国内铁路工程技术师资的短缺和中文专业资料(专著或译著)的匮乏,学堂只能聘请外籍教员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而专业基础课、英文课和汉文课的教学则由中国教员承担。学堂在这一时期先后聘请了三位外教:沙勒(德国)、史卜雷(英国)、葛尔飞(英国),主讲测量、制图、工程力学、工程设备等专业课程。此外,还有四位中国教师:庄仁松,张嘉瑞、梁子丰和赵元礼,主讲英文、数学、物理、汉文等课程。除汉文课程外,其他课程的教学均以英语口授和板书为主,学生缺乏足够的教材,只能听讲记笔记,必要时辅以油印教材。课堂问答、做作业、考试作答和学堂布告也需使用英语。
近代以来,铁路与机车是西方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也是当时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因此,要掌握铁路建设技术,并进而打破西方列强的技术垄断就必须培养出自己的铁路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人才。事实上,就清末铁路建设的时局和铁路教育的实际情况而言,学堂采用英文教学实属无奈之举,但从专业知识学习、人才培养和发展铁路实业来看,又是必经之路。其一、英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西方铁路技术。当时国内缺乏铁路技术方面的师资和中文教材,将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和英语语言技能的学习相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其二、英文教学也能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学生入学前就有不错的英文基础,通过学堂系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语言强化,再用严格的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进行督促,能够使学生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具有出色英语能力的铁路工程技术人才;其三,英文教学也是实现我国铁路实业早期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吸收西方铁路建设的先进知识与经验,不仅能较快地弥补我国铁路技术短板,而且也为我国铁路实业早期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史馆陈列的张孝基毕业证(复制品)
结语
清末铁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自己的铁路工程建设和管理人才,摆脱我国铁路建设和发展受制于西方列强的客观实际。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创建标志着我国铁路高等教育的开端,在我国近代铁路教育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宏观上,学堂经历了清末内外交困的艰难时政,也见证了洋务运动后期我国铁路建设的延宕与波折。而在微观上,学堂创建之初采用的英文教学既是当时以铁路学堂为代表的各类实业学堂在早期专业教学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国当时引进西方科技,培养自己铁路人才的必要选择。我校现存的第一届毕业生张孝基的英文毕业证正是这段校史最好的注脚。5月15日将是我校建校126周年,在此回顾这张英文毕业证及其背后的校史故事也就有了特殊的纪念意义。
(英语系 郑博仁 供稿)